2022 張昭鼎紀念基金會永續發展創意發想競賽
一、活動宗旨:隨著現代工業化與科技發展,環境破壞、氣候變遷與空氣汙染……等問題,使人類與動植物生存面臨嚴峻的挑戰。為鼓勵永續意識之提倡、與永續議題解決之創新方法研擬,2021 年基金會特舉辦永續發展創意發想競賽活動,獲得許多好評及迴響。為達永續發展之宗旨,2022 年基金會持續舉辦競賽活動,加強永續發展教育,對全球的永續發展持續貢獻心力。二、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三、參賽者之資格:大學在學學生(含研究生),採團體競賽(以 2 至 3 人為 1 組為原則)方式。每組限提交 1 份參賽作品。四、競賽方式:參賽組別皆須提交下列兩個項目之內容:1. 提出關注永續發展之議題及解決方法競賽影片(影片長度限制:3 分鐘)2. 永續發展議題企畫書(紙本/ PDF 檔 企劃書範本)針對上述永續發展議題影片,參賽者須提出解決方法或策略(如:環保創新產品、產業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降低汙染物排放之創新方法……等)。五、頒發獎項:1. 第一名:取 1 組,頒發獎狀乙紙與獎金(新臺幣 6 萬元整)。2. 第二名:取 1 組,頒發獎狀乙紙與獎金(新臺幣 4 萬元整)。3. 第三名:取 1 組,頒發獎狀乙紙與獎金(新臺幣 3 萬元整)。4. 佳作:若干名(新臺幣 6 千元整)。六、活動辦法:(ㄧ)相關活動時程:作品繳交期間:2022 年 8 月 23 日(開始報名)至 2022 年 8 月 30 日晉級作品公告日期:2022 年 10 月 7 日 http://www.cctmf.org.tw/index.php?p=news&id=0決賽日:2022 年 10 月 22 日(六)上午 10:30註:1. 主辦單位將遴選至多 20 組參與決賽。2. 進入決賽組別須於決賽當日上台播放競賽影片並報告(共 5 分鐘),並進行 5 分鐘 Q&A 後評分(二)作品繳交方法:請於報名連結(https://reurl.cc/9prygX)填寫資料並完成作品上傳。官網(http://www.cctmf.org.tw/index.php)於作品繳交期間,將開放上傳連結,供參賽者上傳參賽作品。參賽作品須註明「2022永續發展--創意發想競賽--參賽隊伍名稱」。(三)決賽地點:國立清華大學化學館七、注意事項:1. 參賽者保證不得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及其他權利。如有涉及使用智慧財產權之糾紛或任何權利之侵害時,悉由申請者自負法律責任。2. 參賽者同意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以任何方式行使著作財產權,得不限地域、時間、方式,無償利用及重製。3. 獲獎者得獲邀擔任永續發展青年大使,安排參與相關活動。4.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變動、更改或取消之權利。八、連絡方式:若有任何報名問題,歡迎發信至 cctmf2022@gmail.com
SDGs領域類別
活動訴求
全民參與
活動類型
競賽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
對象
團體競賽,成員限大學在學學生(含研究生)
聯絡窗口
財團法人張昭鼎紀念基金會
電話
(03) 573-5237
cctmf2022@gmail.com
活動成果
為鼓勵永續意識之提倡與永續議題解決之創新方法研擬,2021 年張昭鼎紀念基金會特舉辦永續發展創意發想競賽活動,獲得許多好評及迴響。為達永續發展之宗旨,2022 年基金會持續舉辦競賽活動,加強永續發展教育,對全球的永續發展持續貢獻心力。報名參賽的組別皆須提交 3 分鐘競賽影片及企劃書,說明關注永續發展之議題及解決方法。計劃內容需包含背景介紹、挑戰的問題、想法創新點、執行的方法及預期產生的永續效益貢獻。今年的參賽者來自臺灣北中南各所大學,共報名 37 組,遴選出 11 組進入決賽。進入決賽的組別需要就所提議題重要性及解決方案以投影片準備 5 分鐘報告,並進行 5 分鐘評審問答後評分。決賽進行過程中,各組參賽者在有限時間內闡述對於環境議題的觀察與研究,介紹能解決問題的設計作品,以及展示其商業模式與市場規模。評審在問答中也不吝給予回饋,提點需要詳加考量之處。期待藉由此競賽,激發更多可實踐的永續議題解決方法,使經由參賽者創意發想的作品,真實產生對於社會環境的貢獻。
實際參與人數83人
近期活動
聯絡我們
- 電話: 02-7749-6818
- Email: iybssdtw@gmail.com
指導單位
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處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推展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台灣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
協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中原大學物理學系、中華民國數學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中正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成功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高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家衛生研究院、淡江大學科學教育中心、逢甲大學綠能科技暨生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灣永續棧、臺灣海洋聯盟、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