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Home /
- News
-
22Nov 2022
Popular Science Activity news
-
15Nov 2022
Popular Science Activity news 2022/11/15
-
15Nov 2022本次年會之會議論文發表分兩種,一是宣讀論文(Oral Presentation),一是壁報論文(Poster Presentation)。宣讀論文將依作者自填之摘要分類及報告狀況作平行分組(parallel session)宣讀。宣讀論文分成邀請(invited)論文和投稿(contributed)論文兩類;邀請論文將由承辦單位及年會議程委員會主動邀請。經過審查後,投稿宣讀論文以及壁報論文將安排在特定時間、地點進行宣讀、展示及討論。本次研討會將舉辦中子散射研習營,由中子技術專家學者與國內具中子研究需求之學者與學生進行中子分析技術之教育訓練,以促進國內中子散射分析技術之升級,以達到學用合一的效應。透過演講、宣讀與壁報論文讓中子相關研究學者與學生能夠交流中子應用於材料科學上的心得。同時相互學習。並培養下一代的中子人才。本次會議使用金門高中場地,由於難得有各大學與研究所專家雲集,因此預計加辦一場衛星會議,為金門學子從事相關的科普活動,使得偏遠地區學子亦能夠獲得最前緣的科學知識與台灣相關大學的資訊。主辦與協辦單位主辦單位:台灣中子科學學會、中原大學物理系、中興大學化工系、核能研究所、金門高中協辦單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材料科技所、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時間與地點舉辦日期:2022/11/18-11/20舉辦地點:國立金門高中會議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twnss2022會議報名https://forms.gle/a8DYW5ZKcHkZBEBF6
-
15Nov 2022
『Webinar Series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 Ocean』Science & Marine and coastal management
Webinar Series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 Ocean - Science & Marine and coastal managementThere is an increasing awareness that science can be made more effective for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if it is co-created (e.g. co-designed, co-produced, and co-delivered) with stakeholders and decision-makers. This co-creation requires bringing together people from diverse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interests, disciplines, and economic and professional sectors. Furthermore, the process of co-creating ocean science is new to many scientists and stakeholders. There is a real need to shar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about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 not. This requires connecting people from around the world who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co-creation of ocean and coastal science.Connecting people across sectors, disciplines, experience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 not to mention 24 time zones, requires a new way of working and a new kind of network. The Ocean Knowledge Action Network is pursuing just such a network - called an Impact Network. In this talk, we will discuss how creating a bottom-up, global impact network to change the way knowledge is shared to help those that seek to co-create ocean science for marine and coastal management.Speakers Dr. Linwood Pendleton (Executive Director at Ocean Knowledge Action Network‘s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fice)Dr. Mike Elliott (Vice Chair of Future Earth Coast)Host ▻ Dr. Hsiao-Chun (Jean) Tseng 曾筱君 (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助理教授)Date|22 November 2022Time|15:00 - 16:40 pm (UTC+8)Venue|Cisco Webex (meeting link will be sent after registration)Register|https://pse.is/4dqmtgFind MORE|https://pse.is/4jnbd4 -
08Nov 2022
Popular Science Activity news 2022/11/08
Popular Science Activity news 2022/11/07-14
-
07Nov 2022以體驗方式,展現原住民之環境智慧與生活科學,並以祭典、狩獵、文化、建築等四大主題,帶出其中的科學原理,讓民眾可實際動手體驗原住民生活並探究其中的科學原理。現場設有四個主題之互動體驗區,能產出四款具原住民族元素之DIY教具與文創商品,供民眾體驗與收藏紀念。
-
07Nov 2022由許兆芳(毛毛蟲)老師帶大家自己做氣壓火箭,從市售玩具結構練習拆解思考、預想製作過程可能面對的問題與解答,再輔以科學知識進行驗證,帶你認識氣壓動力設計、火箭配重、尾翼功能,還有發射角度與遠近的關係,從挑戰任務中修正與學習。
-
07Nov 2022配合2022臺灣科學節主題「擘畫環境永續的藍圖」,舉辦「學校永續行動嘉年華」:與邀展單位一同策畫多元、有趣、精彩的闖關活動,邀請社會大眾一同了解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人類如何取得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平衡,建立永續幸福的社會。並透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主題活動,聚焦眼下重要的全球議題,使參與學校教師、學生與民眾覺知並關懷生活中的重要議題,引導其思考並實行永續的生活方式。
-
01Nov 2022
Popular Science Activity news 2022/11/01
Popular Science Activity news 2022/11/01-07
臺灣科學節
科學傳播活動日期 | 2022/11/05 - 2022/11/13地點 | 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科學,乃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的重要基石,透過對科學的探索,拉近你我與科學的距離,身處在一個科學發展飛快的時代,我們必須準備好去面對各種考驗及挑戰,開拓科學探究與社會發展的新領域。
前兩屆臺灣科學節共推出百餘種、近千場次各類精彩的科學活動,吸引眾多民眾熱烈參與,透過新奇、歡樂及趣味的展演與體驗方式,落實把科學的種苗散播到臺灣每個角落,更讓國際看見臺灣科學創新與傳播的活力及能量。
第三屆臺灣科學節以「擘劃環境永續的藍圖」為主題,教育部及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共同主辦,引介科學及科技的發展與創新,在聯合國建設為「氣候做好準備的社會」之呼籲下,我們應採取行動,致力環境永續,留下一個更好的環境給下一代。今年將策劃多元、創新且精采絕倫的科學活動,邀請您一起了解在氣候變遷的挑戰下,人類如何透過科學持續展現調適韌性,建立永續幸福的社會,並體驗科學的樂趣。
臺灣科學節活動期間: 2022年11月5日(六) ~ 11月13日(日)SDGs領域類別
Contact Us
- Tel: 02-7749-6818
- Email: iybssdtw@gmail.com
Adviser
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發展處
Organizer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推展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台灣物理學會、中國化學會
Co-organizer
中央研究院永續科學中心、中原大學物理學系、中華民國數學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中正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成功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東華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高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清華大學跨領域科學教育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家衛生研究院、淡江大學科學教育中心、逢甲大學綠能科技暨生技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灣永續棧、臺灣海洋聯盟、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